银保监会:关注信贷如何更有效率

经济观察网记者 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2017年第五届全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给出答案。
作为监管机构,我们主要关注信贷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信贷总增长的平衡,信贷增长应适应经济增长。第二,信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取决于信贷是否投资于实体经济最有效、最迫切的需求。第三,银行贷款的审慎是如何控制信贷风险。4月16日,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志清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第一季度银行和保险机构投资实体经济的资本增长合理、适度,效率显著提高,更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然而,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根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22年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最实质性的障碍:风险与收益难以平衡。39.07%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最实质性障碍是服务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难以平衡;30.23%的受访者认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风险缓释手段不足;15.81%的受访者认为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仍然比较严重;9.3%的受访者认为尽职免责制难以真正实施;认为银行资本实力不足、银行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扭曲、管理层对服务实体企业重视不足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3.26%、1.86%和0.47%。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低于年初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81.5%,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32月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家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识别和处置,2017年至2022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元,超过前12年的总和。2022年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2022年将保持处置力度。
根据《2022年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2022年商业银行仍面临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处置难度加大的压力,处置不良贷款更加紧迫。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压力最大。与2022年相比,2022年信贷风险最集中的行业将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现在,除了督促各家银行尽其所能,不良贷款的关键是帮助他们简化畅通的处置渠道,扫清处置障碍,特别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进一步简化司法认定和相关程序。比如前段时间推出的批量处置,特别是个人贷款批量处置试点,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按照既定的部署进行。4月16日,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肖远企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处置的有效途径有批量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
20222016年1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开展个人不良贷款向社会转移试点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试点。自2016年商业银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发行了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
然而,个人贷款,特别是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回收率并不理想。根据中国债券信用有限公司对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统计,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回收率仅为13.13%,个人抵押贷款回收率达到%54.76%,公不良贷款回收率达到%31.41%。此外,个人信用卡的不良回收率与入池贷款的不良时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据此估计,预计2022年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平均转让价格将在2-3折。
为了引导金融机构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解决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中遇到的风险与收入难以匹配的问题,《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建议,一方面,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协调,采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收入,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挖掘新形势下的实体经济需求,灵活运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技术,开发个性化、快速、智能化的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逐步由贷款供应商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容易查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