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示第三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名单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不断扩大。1月16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指出,央行广州分行于1月14日公布了第三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名单,指出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包括广州披露的新一批名单,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最近取得了新的进展:首批北京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正式入箱……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科技创新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提高服务群体覆盖范围,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广州宣传第三批创新应用
2022年正在公布首批金融监管创新应用。1月14日,央行广州分行向社会公布了新一批创新应用名单,并于1月20日结束。这也是广州自2020年9月以来公布的第三批创新应用。
具体来说,广州披露的两种创新应用类型是金融服务银行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推出的基于数字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区块链远程视频供应链金融服务。
已在广州公布了11个应用程序,包括本次披露的2个应用程序。此前,2021年12月,吉林省和海南省公布了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其中吉林省公布了1个创新应用,海南省公布了3个,参与者包括银行、保险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告诉《北京商业日报》,广州等地继续推进金融技术创新监督应用的筛选和审查,符合整体监督要求和总体发展趋势。金融活动按要求持有许可证,合法合规,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形成监督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监督效率。
尖端技术与监管内容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监管的盲点或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新产业的诞生。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等主体不仅可以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合规监控,还可以促进自身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发展。王鹏补充道。
面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在央行广州分行披露的信息中,提到了以供应链金融为主题的创新应用。
根据央行广州分行,两个创新应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远程视频等新技术与供应链场景相结合,探索加强供应链融资主体信息共享,优化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治机制,解决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痛点,努力提高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的可用性。
另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6日,至少已有22个省市,累计对外公示了138项创新应用。在138项金融科技监管创新应用中,共计130项应用参与主体包括银行,涉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风控、供应链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
在金融服务和科技产品两个应用类别下,金融服务应用也占据了主要地位。在金融机构的相关金融服务中,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昂贵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过去试点地区公布的创新应用中,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一直是各种创新应用的高频应用场景。
王鹏指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资金支持。金融技术监管创新应用实施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多元化数据,包括运营、供应链等方面,确保数据识别的真实性,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真正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冰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世强还表示,供应链金融创新应用主要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希望评估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根据供应链贸易形成的数据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服务群体,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大的信用额度和更快的贷款速度,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王石强认为,目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应用处于试点城市的前沿,也是中小企业积极、融资需求较高的地区。结合金融科技创新和人才积累的优势,试点项目可以取得更快的进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动员更多科技机构参与
自2019年12月底北京率先启动创新监管试点以来,试点地区的范围和场景在两年内不断扩大。正如王诗强所说,第一批试点地区在应用项目和实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北京、深圳、重庆等地相继宣布,现有项目正式退出。
除了原有的应用场景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也在扩展到其他领域。2021年3月,中国证监会率先在北京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地也获批试点。
进入2022年后,北京还披露了首批16个资本市场金融技术监管沙箱项目,并在完成收集、评估和宣传后正式进入。1月12日,南京宣布将开展资本市场金融技术创新试点项目的申请和选择。
对于下一阶段金融技术监管沙箱的发展方向,王认为金融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未来监管沙箱仍将主要围绕拓宽个人和企业融资边界,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热门技术是应用的核心,但仍有突破的空间。此外,在参与者方面,更多的技术公司可以被动员参与,使参与者更加多样化。
“‘监管沙箱’初衷是促进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实现有效的商业闭环,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不断优化试点区域和创新场景,最终实施应用。王鹏分析道。
王鹏指出,传统金融服务流程放入监管沙箱后,金融机构可能会有更多的业务监管沙箱进行整合和整体监管。在保证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应用更多的技术和场景,更加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