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怎么治?从切断支付渠道做起!
在移动支付时代,电信欺诈等犯罪手段源源不断地涌现。如何保护人们的钱袋一直是一个监督和研究的话题。3月3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注意到,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部于3月2日发表了一篇以支付为人民为主题的文章,提到了资本链的治理。
据央行支付结算部介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信诈骗、跨境赌博等非接触式犯罪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极大损害。许多个人因欺诈而贫穷,一些家庭甚至因赌博而破产。针对这种情况,央行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切断犯罪分子资金转移渠道,基本形成金融业反诈骗打赌治理体系。
从最直观的数据来看,2021年月平均涉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下降92%,涉案个人银行卡账户平均金额下降21.7%。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查控平台协助公安机关紧急拦截涉案资金3265亿元,将430万条可疑账户线索移送公安部门,推送资金预警信息242.8万条,成功避免145.5万人被骗。
惊人的数据也是银行和支付机构合作的结果。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按照谁负责账户、谁负责商户的原则,严格履行风险防治的主要责任,及时拦截涉及欺诈和赌博的资金。根据央行披露的信息,目前已有121家支付机构接入了电信网络欺诈基金调查控制平台。
移动支付不仅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给一些消费者带来了便利‘有心人士’转移资金和从事非法活动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渠道。切断支付渠道最直接、最重要的意义是切断电信欺诈等犯罪行为的资金转移路径。通过银行、支付机构等平台的风险控制系统,及时对可疑交易进行风险预警,从根本上消除电信欺诈、网络赌博等违规行为。博通分析高级分析师王鹏波说。

苏宁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大志进一步补充说,电信欺诈、赌博等行为获得的资金属于未知资金来源的灰色收入。如何粉饰资金并合法化也是这种违法行为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通常需要通过大量的收款代码和运行分支平台来实现。切断支付渠道也是切断非法洗钱的途径。
在过去的电信诈骗案件中,很多受害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很明显都是这样。‘实名制’,我的钱转到了另一个账户,为什么警察不能直接通过账户找到这个人呢?为什么我没有转账,只是提供了验证码,你可以直接扣除我的资金?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各种电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手段多样,要么购买大量真实用户银行卡和收款码进行资金转移,要么通过虚假注册商户通经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审核。用户资金一旦转出,就像泥牛入海,迅速分散洗白,难以找到其踪迹。
此前,北京商报记者在报道中透露,支付机构是部分虚假的网贷该平台提供支付渠道,这种情况在严格的监管下仍然存在,其主要困难之一是网上商家的审计。商家实际业务与接入支付渠道时提供的材料不同,支付机构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导致欺诈。
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王鹏博指出,除了机构对网上商家没有持续审计外,部分原因是欺诈的升级。欺诈者通过注册大量的空壳公司,利用支付机构建立用户欺诈的渠道,单个用户欺诈金额小,容易避免支付机构的风险控制审计。
在许多支付行业从业者看来,控制支付渠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项可持续的工作。黄大志说,无论是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支付渠道的骗局都不时发生。风险防治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要求相关机构在整体业务流程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实施合规战略。相对而言,第三方支付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支付机构,在利用金融技术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较弱,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鹏博进一步强调,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支付机构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要求支付机构不仅要以营业利润为出发点,盲目扩大业务范围,更不用说冒险,打边球,鼓励非法业务。建议支付机构按照监管规定认真履行职责,真正落实各项规定,始终防范层出不穷的骗局。
容易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