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金融礼包下发!哪些机构在“抢滩?
这两天,关于新市民的话题在金融圈火了一把。
这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央银行于3月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公民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鼓励和引导新公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联系,根据当地情况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优质扩大金融供应,提高金融服务的平等性和便利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围绕新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消费所产生的商机有望成为消费金融的蓝海市场。那么,哪些机构能在新的机会下分得一杯羹呢?对此,持牌消费有哪些新动作?
3亿人背后的新机遇
所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自身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城镇常住、未取得当地户籍或取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农民工、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通知指出,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包括:加强对新公民的信贷支持,加强对新公民更多地区和行业的财政支持;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合理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需求。
此外,该通知还提到将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其中包括:由于城市政策实施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新公民套住房抵押贷款贷款标准,提高借款以及还款的便利性;优化新金融服务,根据新市民在城市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合理提供家具、家电等消费信贷产品。
这一政策通知非常详细,专门针对新市民的具体客户群体,非常新颖,金融监管政策‘精准滴灌’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苏苏宁银行金融技术高级研究员孙杨评论说,从通知内容来看,监管的主要目的是做包容性,围绕包容性客户群体的具体特点,包括创业、就业、儿童学校、医疗、养老、消费等,通过数据、信息开发准确服务新公民金融产品。
如今, 新市民正在增长,仅目前就有约3亿人。在行业看来,为了让城市中的新市民扎根,金融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消费金融业务作为近距离接触新市民,尤其乐观。
根据《2021年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研究报告》,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消费金融用户超过50%,24-35用户总数约为70%,这恰恰说明消费金融业务能够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孙阳指出,在优惠政策下,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充分挖掘互联网、政府事务、公用事业等大数据,为保险、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开发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模式;银行保险、许可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有机会与政府、数字经济平台进一步合作,充分整合账户、结算、信用、非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将金融服务嵌入新公民的生活和工作,让新公民不出去,不到网点、不下载App您可以享受金融服务。
还有很多痛点需要解决
虽然是新机遇,但背后有很多挑战。
首先,由于工作相对不稳定,信用记录较少,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模式难以很好地识别。
正如易观分析金融业高级分析师苏晓瑞指出,传统金融服务解决新公民的金融需求,一是缺乏意识,缺乏对新公民的相应关注,也没有细分自己的客户群体,新公民长期被忽视;二是缺乏手段,一些新公民由于当地资产(房地产、汽车)不足或就业方式灵活,不属于传统金融机构眼中的高质量客户群体,因此机构忽视了信用研究和业务发展,缺乏服务水平。
孙阳还表示,目前传统金融服务下沉市场确实缺乏风险控制识别能力和客户管理经验,缺乏新公民客户的用户肖像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新公民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新信贷需求强劲,但很多金融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基于此,一位消费金融从业者告诉《北京商业日报》,目前新市民在城镇生活时间短,缺乏个人信用信息和有效抵押品,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满足这些群体的金融需求。因此,如何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就业创业、租房、儿童上学等场景中,使这些需求更方便、低成本,公司正在围绕这些痛点设计新的金融产品。
这些领域的场景实际上非常丰富。首先,有专业人士了解这些场景,然后能够建立标准化平台和定制产品,实现场景覆盖,再次建立金融产品与这些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些都不简单。此外,还需要解决金融服务使用过程中遇到的身份、政府流程、跨省数据资金结算、IT等等,这也是不小的投入。孙扬说。
现有机构开始采取行动
3月6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采访了20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银行和数字经济平台。许多机构表示,他们正在研究政策方向,观望服务,但许多机构开始采取行动。
立即消费金融告诉《北京商业日报》,以数字金融为重点,扩大金融服务深度,以数字能力开发智能风险控制、客户获取、营销、客户服务系统,通过0物理网点和纯在线服务,大大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达性和可及性,基本实现城乡全面覆盖。目前,消费业务已覆盖全国31个省,覆盖3C截至2021年12月底,数字、旅游、生活服务等数百万消费场景分别服务县域和农村用户3362万人,2778万人。
招联消费金融还指出,公司开业后推出全线免担保 好期贷款和信用支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嵌入到购物、旅游、装修、教育培训等消费场景中。目前业务覆盖全国广大地区,乡镇用户占60%以上;中原消费金融表示,针对新市民面临消费盲目、冲动的情况,创新性地推出了贷款冷静期服务,用户在首次贷款前7天内提前还款,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利息)。
除了许可消费金融公司,数字经济平台也采取了行动。例如,乐信告诉《北京商业日报》,它正在帮助金融机构设计更好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有针对性地支持新公民的金融需求。一是创新消费场景,扩大新公民的金融客户覆盖范围通过金融数字业务,帮助金融机构为新公民定制金融产品;三是帮助机构提高风险精细经营能力,为更多新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后续机构新公民的金融服务,苏晓瑞说:目前,机构确实需要深入探索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的机会,根据新公民的实际需要,创造一批创新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孙阳指出,随后,持牌金融机构可从平台资金管理、新公民生活消费分期贷款、就业培训或教育贷款等方面切入服务;金融科技公司应与政府部门合作,挖掘新公民数据,建立新公民模式和支持风险评估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提供新公民金融服务;此外,数字经济平台可以从App在开发、数据平台建设、流量支持等方面,要参与新公民的金融服务场景,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但也要注意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