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巨头整改新进展!多家平台动刀贷款业务,还有哪些难题要破
在蚂蚁集团整改借产品并开始品牌隔离后,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开始了他们的产品。最近两天,《北京商业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许多互联网平台正在调整贷款业务方面,部分平台低调更换贷款产品名称,部分平台在贷款主页上披露相应的贷款来源。在监管压力和市场竞争下,一场针对用户的贷款精细化运作战在巨头之间蓬勃发展。
多平台调整贷款产品
恭喜,您的信用贷款利率已经降低,点击即可取现……近日,《北京商业日报》记者收到互联网平台发送的贷款推广短信,点击链接发现平台贷款产品更名,主要定位个人小微信贷平台。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平台更名后信用贷款相应减少贷款利率。从产品细节来看,借款金额在500元-20万元区间,年化利率7.2从%开始,分期期可选择3、6、12期,合作机构包括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百信银行、华瑞银行、新网银行等银行机构,还包括尚诚消费金融、立即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
北京商报记者就更名降息问题向平台求证采访,但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后者回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金田告诉《北京商业日报》,平台参照贷款等产品整改,自己的投资产品和银行合作投资产品品牌隔离,符合监管趋势,可能积极调整,也可能收到更明确的监管压力。
对于降低贷款利率,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平台贷款利率降低,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更名后吸引新客户的措施;另一方面,由于用户流量的限制,平台通过低价格加强用户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平台更名贷款产品外,还有很多平台贷款业务4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登录多个互联网平台,发现自己在相关贷款产品页面进行了调整,并分别披露了相应的贷款来源贷款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晓瑞认为,多个互联网平台的行动主要是为了合规考虑,通过产品更名渗透信贷服务的底层,一是帮助金融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服务背后的实际提供者,无论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其他机构,都可以帮助金融消费者在申请相关服务时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判断;二是隔离措施有利于提高金融营销宣传的合规性,也有助于平台方、基金方等不同参与者明确各自的权责。对于用户来说,整改后可以了解更多的产品相关信息,提高用户对产品判断和选择的效率。
披露相应的贷款机构也是为了合规,未来网络消费贷款品牌隔离,区分自营、联合贷、贷款援助业务,因此披露贷款机构是为了明确信贷产品的性质,使信息更容易渗透,债权关系更加清晰。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和林也表示。
或者有更多的机构抄作业
目前,所有流量平台都在布局金融业务,但数据、个人信息、隐私保护、企业信息等问题也引起了监管的关注。
2021年,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对部分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进行监管约谈, 并提出多项整改要求。
包括坚持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切断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联系,严格控制非银行支付账户向公共领域的扩张;严格通过持牌信用调查机构依法开展个人信用调查业务;加强对股东资质、股权结构、资本、风险隔离、相关交易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管理;落实投资银行保险机构两参一控要求,认真开展互联网存贷款和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企业发行交易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境外上市;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对于最新的整改进展和后续措施,记者最近两天进一步采访了十多个互联网平台,大多数公司对此保密,告诉记者不方便回应,一些平台人员表示,目前主要由合规部门联系,一切正常按照监管要求进行。
在过去的两年里,顶级互联网平台的金融业务一直在集中整改。除蚂蚁集团根据监管机构的意见逐一实施外,其他机构以前的行动相对较小,更多的是观察和监管蚂蚁产品的整改要求,更多的是直接采取复制操作的方式进行调整。金田告诉《北京商业日报》,根据3月份金融委员会会议的要求,行业整改时间不宜太长,以稳定市场实体的预期。从这个角度来看,金科巨头的整改可能会加快,因此将有更多的机构进行调整。
行业建议金融业务纳入监管

许多接受《北京商业日报》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从许多平台的整改升级行动来看,预计其他巨头将跟进,但涉及贷款援助业务、信用支付等仍有许多困难需要澄清。
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际利率披露是否到位,不能只误导金融消费者‘最低’。二是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过程机制中,如何明确分流平台和实际服务提供商的权责,如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接触渠道,三是在个人信息采集处理过程中是否遵循监管要求,对个人信息相关内容进行保护。苏晓瑞告诉《北京商报》。
针对后续业务趋势,金天建议除了头部机构外,还应关注更多的中尾部机构,如分期付款、应收账款转账贷款业务,这些金融或金融业务也应按照本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监管,稳定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盘和林说,主要需要进一步打开政府主导向消费者开放金融产品投诉渠道,金融本身就是服务业,消费者体验总是第一,许多消费者体验不好,实际上是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后续客户通过投诉渠道,倾听消费者的不满和需求,帮助更早发现消费金融问题 。
黑名单查询